破除“唯論文”,高校成果獎評審引領科研回歸初心
近日,2020年度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以下簡稱成果獎)評選結果陸續出爐。本次共授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青年科學獎授獎項目與人選近300項(人)。
結果,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是獎項評審過程中的那些變化。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以下簡稱科技司)雷朝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獎勵評審的導向清晰,就是破“唯論文”,破“SCI至上”,突出對科技創新工作質量和貢獻的要求。“我們要讓廣大高校科技工作者看到我們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決心,引導科研回歸初心。”
近九成提名書被打回修改
本次成果獎評審過程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質量、輕數量”。為了避免落入看數字的窠臼,科技司這次修訂了提名書。
自然科學獎和青年科學獎“代表性論文”“代表性引文”數量從填寫8篇減到了5篇,且不再要求在“代表性論文目錄”一欄填寫“影響因子”,將“SCI他引次數”改為填寫“他引總次數”。而且,自然科學獎的代表性引文目錄不再作為提名書正文內容。“我們這么做,就是讓你即使想填論文數,也沒地方填。”雷朝滋說。
第二步,則是對提名書進行形式審查。兩位審查人員交叉審核、組長總體把關,將涉及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作為審查重點。雷朝滋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其實,收到提名書后,他們也看到了問題的“頑固性”——仍有近九成的提名項目在展示成果的SCI論文和影響因子。有的還披上各種“馬甲”,用“國際有影響力文章”等說法來替代。
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這些提名書過關,還是退回修改?一開始,大家也很為難,擔心這么多提名書返工,會不會讓大家不滿,甚至引發輿情。雷朝滋說,但正因為這是獎勵評審改革的第一年,執行就更要堅決。“要么你就修改,要么就退出評審。”科技司和成果完成人進行了大量溝通和政策解釋,最終也得到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從通過形式審查的提名書來看,成果完成人對成果的展示,回歸到了強調成果的創新質量、服務貢獻。
“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公斤黃金的含金量,為了追求數量,科研團隊就把它拆成100篇,每篇10克含金量,加起來,也還能有一公斤。但現在,我只允許你報5篇代表作,如果你還是按原來的方法拆分湊數,你成果的含金量就不夠了,你就會吃虧。” 雷朝滋說,如此一來,大家自然要追求質量。如果繼續堅決推行改革,持續幾年,肯定會看到效果。
高校科研工作要調整價值追求
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一直強調高校科技工作要轉段升級。雷朝滋坦言,如果只看數字,我們的論文、SCI論文和專利數量都成績喜人。但在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今天,一定要調整科研的價值追求,扎扎實實提升質量。“概括來說,就是基礎研究要真有發現,應用研究要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要真有效果。”
對高校來說,也要轉換參照系。不必總盯著國內的兄弟院校比排行榜上的名次。要比,就比誰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大,誰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大。要有重大原創性成果,要解決實際問題。
看質量、不數數的評審方式,也對評審專家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們得真有水平,要認真去看。”雷朝滋介紹,在獎勵工作中,高校成果獎各階段評審專家均來源于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專家庫。2020年,重點針對專家人數較少的學科增補專家,共增補專家1.3萬余人,目前專家庫有效專家5萬余人,較2019年增加26.7%。
雷朝滋表示,客觀來說,專家庫的專家基數越大,評審可供選擇的專家數量就越多;專家中小同行專家越充足,對成果評價也就能越客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專家庫目前有一定數量的高校系統外的專家,這些專家很多都參與了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2020年特等獎的現場考察,還邀請了企業專家參加。“請專家從企業角度判斷成果的轉化運用情況,看成果有沒有真正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此次,通訊評審通過評審系統線上評審,評審過程針對完成人和工作人員屏蔽送審專家信息,由系統根據設置規則自動回避利益相關專家。“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項目究竟分給了誰。”雷朝滋說。
評審專家也普遍反映,現在評獎風氣更加清正了。
“我們以高校科技獎勵為抓手,把國家好的政策落實下去,讓科研人員切實感受到評價導向的轉變。我們強調科技成果的質量和貢獻,強調評獎的風清氣正,不需要‘撈專家’‘打招呼’。”雷朝滋強調,獎勵工作的改革,就是要進一步破除“SCI至上”傾向,鼓勵高校教師靜心篤志,潛心研究,力戒浮躁。
相關閱讀
- (2022-11-08)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明確通知 北京民辦中小學紛紛摘掉公辦校名
- (2022-11-07)河北唐山實施智慧體育項目 有效監督管理教育教學工作
- (2022-10-28)數字化轉型為公眾藝術教育拓展新空間 美術教育該有怎樣的社會擔當?
- (2022-10-20)上海實施老年大學“倍增計劃” 高新技術為老年大學賦能
- (2022-10-20)職教課堂需要增強適應性 “學做共創空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2022-10-20)“三步走”助力高職提質培優 打造地方特色育人樣本
熱點推薦
- (2023-01-06)當前熱文:1月6日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歐元/美元上漲 歐洲各國通脹率差異大
- (2023-01-06)微動態丨今日六大貨幣對多空情緒分析報告(2023/1/6)
- (2023-01-06)觀天下!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美元指數越來越顯示出逆轉的跡象
- (2023-01-06)外匯市場最新行情走勢展望:澳元/美元將延續盤整
- (2023-01-06)天天觀速訊丨中信建投期貨1月6日交易策略
- (2023-01-06)最資訊丨經濟觀察 | 中國跨境電商“加速跑” 從規模型跑量向品牌塑造轉變
最近更新
- (2023-01-06)當前熱文:1月6日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歐元/美元上漲 歐洲各國通脹率差異大
- (2023-01-06)微動態丨今日六大貨幣對多空情緒分析報告(2023/1/6)
- (2023-01-06)觀天下!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美元指數越來越顯示出逆轉的跡象
- (2023-01-06)外匯市場最新行情走勢展望:澳元/美元將延續盤整
- (2023-01-06)天天觀速訊丨中信建投期貨1月6日交易策略
- (2023-01-06)最資訊丨經濟觀察 | 中國跨境電商“加速跑” 從規模型跑量向品牌塑造轉變
- (2023-01-06)“惠民保”要更惠民
- (2023-01-06)強鏈保供守好經濟生命線
- (2023-01-06)每日熱議!新茶飲研究報告:新茶飲線上訂單占比顯著提升
- (2023-01-06)焦點速訊:我國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品獲批上市
- (2023-01-06)XM外匯:美國原油庫存增加,WTI油價自周線低位反彈,攀升至73.50美元附近
- (2023-01-06)世界熱議:嘉盛集團:美元全盤走強,紐元/美元下跌處在兩日低位0.6210附近
- (2023-01-06)環球精選!歐元區最新數據預測:歐元區12月調和CPI年率-未季調初值(%)預期值 9.7,或利好歐元
- (2023-01-06)今日外匯市場主要貨幣阻力支撐位預測(2023/1/6)
- (2023-01-06)環球即時:今日重點關注的財經數據和事件及主要數據解讀(2023年1月6日)
- (2023-01-06)世界新動態: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印發
- (2023-01-06)環球微動態丨年貨節助力市場活力持續釋放
- (2023-01-06)全球快看點丨新疆阿克蘇地區著力打造能源資源產業基地
- (2023-01-06)全球熱頭條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免稅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2023-01-06)開曼群島元怎樣換算英鎊?開曼群島元對美元匯率是多少?
- (2023-01-06)黎巴嫩磅對人民幣匯率怎樣?1000黎巴嫩磅是多少英鎊?
- (2023-01-06)老撾基普對人民幣匯率如何?1萬老撾基普等于多少美元?
- (2023-01-06)100泰銖等于多少人民幣?泰銖怎樣兌換馬來西亞元?
- (2023-01-06)臺幣與澳門元匯率怎樣兌換?2000臺幣等于多少人民幣?
- (2023-01-06)世界今亮點!上海技能人才工資增幅為近三年最高
- (2023-01-06)焦點速看:外匯主要貨幣對技術分析: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2023/1/5)
- (2023-01-06)今日最新!1月5日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由于市場懷疑美聯儲的承諾,歐元兌美元突破步履蹣跚
- (2023-01-06)世界熱資訊!1月5日外匯市場行情走勢分析:美元兌日元處于關鍵匯合區,美國數據即將公布
- (2023-01-06)當前資訊!今日晚間白銀行情分析(2023年1月5日)
- (2023-01-06)1月6日重點數據和大事件前瞻